当前位置: 首页 党史人物 国际友人在延安

国际友人在延安

比森,又名比恩来,美国人。1924年首次来华,1928年在北平(今北京)华文学校学汉语,1927年至1928年在燕京大学任教,1928年回国。1937年春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再度来华,其目的在研究中日关系上,要弄清楚“共产党和国民党经过10年苦战之后,是否现在抛弃了他们的分歧,不顾一切地获得和解,”5月间,他还带着这些问题访问了国民党行政院院长陈立夫。6月21日到延安,22日、23日访问毛泽东,他提出的问题有:南京对日本的政策有何演变,南京政府有哪些集团或个人反对建立统一战线,中国能不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西安事变前后的政策,英国会不会侵犯苏联,学生运动的前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资本主义是否可以存在等?毛泽东对上述问题均作了明确的回答。6月23日,比森访问周恩来,侧重谈当时的国共和谈、统一战线问题;和朱德的谈话,侧重在军事方面;和博古的谈话,侧重在陕甘宁边区的情况。在访问之余,比森震惊于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自信、乐观和见解的明确性及预见性。他说:延安领导人的谈话,考虑的是“民族的事业,最重大的任务是赶走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领导人谈话的中心思想是:“为了用中国的全部力量对付日本而全民族团结起来。”比森在延安访问时,将撰写的文稿寄到美国,1937年10月就有一些内容在美国《亚美》杂志上发表。1973年,他写的《1937年的延安——同中共领导人的几次谈话》,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全书分为:背景、去延安、延安道上、延安、边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访问朱德、访问周恩来、访问毛泽东、回到西安——北平、回顾战前延安。详细公正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反映了中共中央领导人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具有的革命胆略、坚定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的著作还有《日本在中国》、《美国远东政策》。

  


上一篇:汉斯·米勒

下一篇:西德尼·李敦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