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延安精神 原生形态

原生形态

  任成玉(1915—1998),陕西淳化县中咀村人。1934年踏上革命征途。他的事迹并非尽人皆知,但他在赤水县(今淳化县)①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0年2月至1944年11月,担任中共赤水县县委书记。期间,抗日战争正在进行,赤水县为抗战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势力在此地发展较快,赤水县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辖的23个县区之一。任成玉领导赤水县人民配合党的革命工作,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工商业、召开参议会、开展整风运动、拥军支前、改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1942年10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于会议上,任成玉受到奖励。经西北局批准,任成玉被授予模范县委书记,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43年1月毛泽东亲笔为其题词:“为群众谋福利。”1944年11月,调任中共陕西关中地委委员、地委社会部部长兼保安处处长。1945年,他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解放北平。1949年1月起,历任北平市公安局分局局长、市委社会部保卫科科长,南京市和重庆市公安局治安处处长等职。1955年提任昆明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参加剿灭西南边防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势力。1956年4月后转业到石油工业战线,先后担任石油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副司长、机械制造局局长、政治部主任和部务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0年以后,先后担任江汉石油会战指挥部一分部指挥长、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副指挥,有效排除错误干扰,保证江汉油田和华北油田石油会战的顺利进行。1982年12月离休。1998年在北京逝世。


  一、贯彻“三三制”政权原则,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县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


  (一)贯彻“三三制”政权原则,召开参议会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以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由林伯渠、张国焘分别担任主席和副主席,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随后,赤水县第一届民选政府成立。边区政府根据抗日形势,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要求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所谓“三三制”,即抗日根据地内建立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的原则是:共产党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赤水县有很好的革命基础,从1927年开始出现党组织,相继建立过中共赤淳工委、赤淳苏维埃政府、中共赤淳县革命委员会。1941年3月,按照《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精神,赤水县贯彻“三三制”。首先是广泛宣传,让民众了解“三三制”,逐户登门调查,进行人口、房屋、职业成分及牲畜财产等内容的选民登记。至7月初,以行政村为单位,公布乡议员候选人名单,进行乡、区级选举。选举产生乡级议员494名(女128名),其中正式议员406名,候补议员88名;党员议员107名,占总数的220/00县级议员57名,其中正式议员49名,候补议员8名;党员议员26名,占总数的45.6%。选出边区议员6名,任成玉列为其中之一。


  8月15日至19日,县第二届参议会举行。出席会议的正式议员49人。选举产生赤水县第二届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及新一届赤水县政府。任成玉为参议长、吴大鹏为副参议长,常驻议员3人。选举王振喜为县长,候补委员2人。政府委员9人,其中中共党员3人,余为国民党员及无党派人士,中共党员占1/3,体现了“三三制”政权特色,受到各界民众拥护。


  二届二次参议会,1942年5月9日至12日在县政府驻地马家山民教馆举行。出席会议的议员41名,特邀代表15名,列席代表12名。参议长任成玉致开幕词,县长王振喜作政府工作报告。大会一致通过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及公务人员的家属等30个有利于团结抗战的决议案。会议贯彻3月6日边区政府《为充实“三三制”给各县的指示信》精神,14名中共党员退出参议会,4名中共党员退出县政府,所缺职位全由非党公正人士继补。常驻议员只有1名中共党员,县府委员9人中,中共党员仍为3人。参议会内部的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对民主抗日救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整风运动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但党内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作风,如学风上的主观主义、党风上的宗派主义、文风上的党八股,还严重存在。为了进一步团结全党以战胜敌人,为了更加有力地加强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党中央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并规定《整顿党的作风》等22个文件作为学习材料。5月30日,赤水县开展整风学习,成立以县委书记任成玉为主任、吴恩(陈吾愚)为副主任的7人整风学习委员会,按文化程度把59名学员分编为3个学习小组。规定学习时间是每天燃烧三根香(约4个小时),早上燃两根香,晚上燃一根香(以香计时)。通过学习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文件精神来检查自己的思想作风,并具体分析产生的原因、错误的内容、性质和危害,使同志们受到一次深刻生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克服了党员头脑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工作中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1942年10月,《解放日报》刊登的《一个支部改选的经过》就是最好的明证。该支部共有党员21人,在改选过程中首先对党员进行登记审核,每个党员都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忠实坦白完全告诉党”,同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群众对党员的评议。这种做法“对全部支部党员都有了很大的教育作用”。结果“好的党员被发扬了,坏的党员被批评了,两个无可挽回的党员被清除了,党支部的团结更好了。党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党员感觉到党内民主的实际作用”。


  二、响应中央号召进行经济建设


  抗日战争正在进行中,国民党却对解放区进行严密包围、封锁和破坏。解放区的外援断绝了,解放区军民在经济上、财政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打破敌人的进攻和封锁,克服经济上、财政上的困难,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会上,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生产运动。作为抗战的后援地区,赤水县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展了一系列经济建设活动,包括开荒地、鼓励纺织、建立工厂、组建合作社等,为抗战提供了物质资助。


  1.开荒地。地少人多,粮食产量又低,民众的吃饭都是问题,直接影响到抗战。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赤水县委、县政府响应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民众开荒、修埝地(水平田)。1940年开荒地达3106亩。1941年,全县垦荒941亩,修水地66亩。1942年,新增耕地(垦荒)2432亩,麦田普遍推广深耕法,净增粮食848石;到1943年,全县修埝地5000亩,当年增产粮食30%。各村还成立修埝田委员会管理本村修埝事宜。在修地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修地英雄。一区5乡陈德才修埝小组,14天修地19亩。三区5乡高村两个修埝小组20天修地180.5亩。9月19日,赤水县奖励全县11名劳动英雄。1944年春,四区公署干部8人,种地64亩,其中春季开荒40亩。二区七里川蒲金山在5年零4个月中,全家人开荒123亩。开荒地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进展,很主要的原因是“各级党政能认真具体的领导”,就连懒汉都加入到开荒地的队,“赤水一区懒汉何二开荒地5亩,他还提出和全区过去的懒汉,做生产竞赛”。总结修地经验,任成玉认为:首先要先调查,后布置,向群众大力宣传修埝地,“可以多打粮食,还能防止水灾”。同时一定要抓住每年旧历2月和10月农闲时间,有计划、有对象地组织劳力,吸收群众经验,“勤检查、勤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是有这样从实际出发的理论认识,才取得了开荒种地粮食增的好成绩。


  2.鼓励纺织。开荒地种粮食,解决吃饭问题。穿衣问题的解决要靠纺织。为鼓励纺织,县政府发放纺织贷款、纺织原料及有关工具,由县合作社统一购拨,且以略高于私人价值收购棉布。这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民众积极投入到纺织运动中,家家白昼机杼连声,户户夜晚灯火通明,一派繁忙景象。首先是纺织机的增加和纺纱量的提高。1940—1941年,全县民用纺线车由242架增至304架,手工织布机由831架增至1073架,年纺纱7.8万斤,织布2.24万丈。1942年,纺纱2.6万斤,织布3.65万丈。至1943年底,全县民用纺线车增至3000余架。其次,纺织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劳动英雄。他们不仅自己努力纺纱织布,还带徒弟传授手艺。例如,三区2乡刘纽茹夫妻昼夜纺织,日纺纱0.4斤,织布2.5丈;三区2乡卜家村卜文凯,3个月织布94丈,产值3.7万元,并带徒传授技艺数十名;三区纺织模范村马家山、西村纺织小组在7个老婆婆带领下,18名妇女四个半月纺纱524斤,赚棉花210斤。西村以64斤棉花织布92丈,使全村14户78人穿衣自给,获县政府授旗表彰。四区5乡南村纺织能手、年已六旬的孙老婆,8个月织布180丈,并带出11名徒弟。1943年11月,关中分区首届生产展览会上,刘纽茹和孙葱娃被誉为“纺织英雄”。


  3.工商业活动。1940年,为了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保证八路军抗日前线的物资供应和装备,任成玉领导赤水县成立马家山贸易公司和铁山贸易公司。前者有员工十余人,建有运输队和25匹骡马,主要经营布匹、棉花、金银、货币、弹药、西药、通讯器材等,大多通过地下线路(秘密)运输。后者有职工15人,主要进行边区急需物资和日常生活品贸易。另外县政府1941年在南坪新开煤矿,1942年继开染坊、木工厂、铁匠铺各一处。这些工业活动,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1940年,投资1.5万元,成立赤水县总消费合作社,成为该县供销商业的开端。1942年,社员已达4500余名,股金1.77万元,获利10.12万元。而1941年县政府开设的蒙家村骡马店(歇脚店),以17元资本起家,当年盈利3700元,次年增至23万元。1943年8个月获利10万元。除此之外,盐运业的发展也不能忽略。1941年,县政府组建各级政府运盐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包括4个大队、22个中队、73班的盐运队伍,有“长脚牲”(常年、远距离)445头(其中驴406头、骡子39头),“短脚牲”(季节性、短距离)367头/匹(其中驴354头、马13匹),从事盐运业。进行盐运,除取得经济效益外,还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问题,同时换回棉花、布匹、医药、生产资料及武器弹药等。


  三、教育改革和扫盲运动


  从1937年开始,坚持“适应战争,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采取“敌来我隐,敌去我学”的方法,赤水县创办小学教育,绝大多数学龄儿童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失去就学的机会。第一所完全小学建立时有学生85名。到1940年,全县完全小学达到88所,在校学生增至2437人。同时,几年的小学教育还培养了革命干部和战士,1937年至1939年的3年时间培养革命干部和战士413人。创办小学教育,既提高了当地适龄儿童的就学率,又为部队培养了骨干。1940年3月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7岁至13岁之学龄儿童,不分性别、成分,均应一律就学,读毕小学学程。赤水县根据这个要求,选择人口集中、交通方便、基础较好的小学,补充设备,改为中心小学。对其他小学,学生数在25人以上者,要求有单独的教室、宿舍、游艺场所。


  儿童必须接受教育,成人中的文盲也是教育的对象。1937年起,除小学教育之外,赤水县还开展冬学教育。冬学教育就是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集中办校,统一食宿,对群众进行扫盲活动。当时规定农历10月初至腊月20日为冬学时间。课本有新千字文、政治常识、自然常识和唱歌,均为边区政府教育厅统一编印。从教材看,扫盲运动既考虑教育对象为成人的实际情况,又非枯燥的知识学习,提高群众的学习兴趣。冬学的教员也是边区政府指派或由当地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担任。但这种集中办校在事实上存着诸多不便,容易挫伤群众的学习积极性。1944年开始,赤水县改集中办校为以村为校,辅以民办公助、群众自愿、老师辅导等方式办学,在识字的基础上教授珠算和农业、手工业、卫生医疗等基本知识。同时,根据季节、群众忙闲情况,开设夜校、半日班和识字组进行教学。这一年,全县有识字夜校82个,学员1836人;半日班51个,学员1048人;识字组27个,学员321人。尤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8月20日,盐运模范任积寿和医务模范任和平倡导,召开群众大会,提出创建村学和药铺,会上还形成了“集股办学、开药铺和5年内达到人人识字、家家卫生、创建文教模范村”的决议,并订立了“文教合作社”章程。22日,群众集资创建村学和药铺,开创了边区集股办学兴医的先例。县委、县政府及时推广这种办学方式,全县因此兴起兴办文化教育之风。


  1944年,边区政府要求对小学教育实行民主管理,赤水县也成立学生会、少先队和儿童团。学校课程设置上也兼顾学生和当时社会需要,既教授农业基本常识也普及文化知识。更具特色的是其创办的“一揽子”学校,就是娃娃白天上课,妇女上午校,成人上夜校,一天16小时授课。充分照顾了各个人群的学习需求。正是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普及了文化又宣传了革命,赤水县成为边区教学与革命、生产相结合的典范。


  四、支前拥军和安置移民难民


  从1927年7月,淳化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起,革命势力在淳化县扎根、发芽、发展壮大。1936年11月,赤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加紧了对边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1940年1月,国民党在全国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淳化县城也被国民党军队占领。6月,“淳化事件”发生,国民党驻军和共产党驻军发生激烈的巷战。1941年1月,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预备三师一部进占淳化,进攻边区,到处烧杀抢掠,民众惨死者日有所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支援前线。拥军支前工作可用几组数字来说明。仅1942年,全县交公粮5030石,超额3.06石。妇女在该年纺线2.6万斤,织布2.6万余丈。是年11月9日,民众冒风雪日夜运送公粮3000石。另外,交公草3.36万斤,超额200斤。盐税、商业税等各项税收合计27.1335万元,全部上交边区政府。交公盐1.3373万驮零729斤,公盐代金64.42元。抗战动员人工1.31万人,畜力1.17万头,慰劳抗属用款4242元。1943年10月举行拥军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激发了人民群众拥军优属的热情。全县共捐献现金289.31元,慰劳军鞋289双,羊95只,其他各种蔬菜数千斤,全县妇女送鸡200只,鸡蛋2330个。1944年旧历年节,群众送活猪35头,每头平均在30斤以上,鸡129只,鸡蛋2221个,猪肉149斤,豆腐931斤,粉条725斤,羊10只,现款73415元及其他物品。1941年至1944年,赤水县以民兵为主体,组成了500条骡子运输队,驮盐换棉花,积极从事军需军运,该县因此被评为支前县。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才使得赤水革命根据地坚不可摧。


  抗战以来,广大地区沦陷在敌人的铁蹄下,无数同胞不愿忍受其蹂躏,扶老携幼奔走逃难,无家可归,对于他们予以救济和安置,不使其陷入饥饿死亡威胁或沦为盗匪,就成为后方的一个重要工作。1936年至1940年,民兵协助政府建立了60多个移民村,安置河南、山东、陕南等地的难民数千户。1940年安置难民28户,89人。1941年安置35户,111人。1942年,安置难民82户,223口人;移民33户,102口人。1943年,安置500户,其中接收河南移民百余户。对难民、移民,县政府既拨给其救济粮款,又组织其开荒,进行生产自救。1942年,94户新迁户开荒种地1148亩。1943年难民垦荒6000余亩。二区2乡难民10天内组成10个垦荒队,队员119人,半个月垦荒80余亩。极大改善了难民和移民的生活状况。具体如何安置难民,从任成玉1942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乡村日记》②可见一斑。3月21日至26日,任成玉都在走访难民。7天时间走访了簸箕掌村、寇家川农场、胡家川、石门关、草家坪、岸门子、大草沟、小草沟8个难民安置村。每到一个村庄就找难民询问安置情况(领粮食、工具)、开荒地情况、种粮情况。工作开展好的进行鼓励,让他们参加生产竞赛。对存在问题的地方,介绍其他人的经验,和难民一起商量,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


  历史,记载的是过去的人和事,为的是保有一份记忆,给后人一个了解过去的线索。任成玉作为赤水县委书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赤水县发展这一历史线索的重要一环。回顾任成玉领导赤水县民众配合党中央,开展抗日救国的革命活动,显现出民主革命的艰辛和不易,同时感受到赤水县民众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团结御辱的民族精神,以此纪念书写中国历史的每一位先辈。


  ★程丽庄


  参考文献:


  [1]淳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淳化县志》,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2]《解放日报》1943年4月20日。


  [3]《淳化文史资料》。


  [4]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①赤水县,今称淳化县。淳化县,历史悠久,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36郡时,即有县治。在中华民国历史记录中一直是淳化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淳化县的名称及其辖区有所变化。1934年2月至1935年10月,全县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称淳耀,西区为赤水。1935年10月,赤水区改为赤水县,淳耀区改为淳耀县,均属关中特区辖。1943年淳耀县的一二三区和直属乡划归赤水县,赤水县重新编制,全县分为七个区。1949年2月,赤水县解放,改为淳化县。见淳化79志编纂委员会编:《淳化县志第一编行政建置志》,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79—81页。


  ②任成玉:《乡村日记》,《解放日报》1943年4月20日,第二版;4月21日,第二版。


  联系群众的楷模——毛泽东题词表彰的22位生产英雄/陈燕楠主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1


上一篇:“生产教育,两者兼顾”的文年生

下一篇:“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贺晋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