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史人物 13年历史人物

13年历史人物

靖任秋(1905—1996),江苏铜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等。大革命失败后,靖任秋转入地下,长期从事秘密兵运工作。他从1931年起,就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以非凡的胆识与智慧,利用各派军阀间的矛盾,为党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干出了一番事业。

在杨虎城部做统战工作

1931年,靖任秋辗转来到西安,经朋友介绍,到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潼关行营参谋处任中校参谋兼情报科科长。

靖任秋在杨虎城部供职期间,利用调研、点检等机会开展统战工作。在陇西点检期间,靖任秋遇到了一位名叫何戒僧的年轻团长,他注意到何戒僧的思想比较进步,言语中谈及甘肃军阀的愚昧腐败和自己追求社会进步的愿望,便有意接近他。两人关系逐渐密切,靖任秋趁机与他谈论个人和部队的前途,建议他向临近四川的陇南发展。后来,何戒僧在陇南发展到五个营的力量,并且与红四方面军建立了联系。

可好景不长,危机正在步步逼近。1932年夏,西北军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接到蒋介石的电报,急派秘书张退庵到靖任秋家。张退庵将靖任秋拉进屋内,拿出电报给他看。电报大意是:在鄂豫皖“剿共”中,查获有关共党靖任秋的文件,据查靖某在你部队中,立即逮捕,限十日内就地处决,呈复。靖任秋曾在杨虎城的指派下于1931年10月随同孙蔚如部入甘,两人建立了不错的关系,再加上孙蔚如原本就对蒋介石不满,便有意要放走靖任秋。张退庵告诉靖任秋,孙蔚如叫他赶快走,他将答复蒋介石,接到此电时,靖某早已请假离开了。

第二天,靖任秋当面与孙蔚如告别,才离开西安。不久后两人又在宝鸡会面,此时蒋介石正命令孙蔚如“剿共”。在靖任秋的劝说下,孙蔚如表示坚决不打共产党,后在靖任秋的帮助下,孙蔚如与红四方面军建立了联系。此后,孙蔚如一直与共产党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1949年他拒赴台湾,在上海迎接解放。这其中,不得不说有靖任秋的一份功劳。

争取孙殿英

靖任秋离开杨虎城部后,经陈子坚和李之朴介绍,来到山西晋城孙殿英处。

孙殿英对西北有野心,他知道靖任秋在陕西和甘肃掌握着不少重要关系,便特意挽留靖任秋,想利用其与蒋介石抗衡。孙殿英部潜藏着许多国民党特务,在孙殿英身边宛如伏于饿虎之蹊,危险重重。

1937年9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靖任秋在山西太原面见周恩来。周恩来指示靖任秋,要利用旧日关系,争取孙殿英坚持华北抗战,建立跟八路军的友好合作关系。靖任秋也将掌握到的孙殿英部队的情况向周恩来作了汇报。

1939年,孙殿英的冀察游击队正式编成新五军,移防至豫北林县一带。孙殿英任军长兼第四师师长,靖任秋任副师长。林县以北直到涉县都是共产党的根据地,孙殿英明白,要在华北谋求发展必须与八路军搞好关系。在靖任秋的策动下,他采取保持实力的方针,对日本不主动出击,对八路军也不得罪。通过建立孙部与八路军的统战关系,靖任秋做了不少工作。如掩护八路军东进纵队通过孙部到平汉路东开辟工作;利用孙殿英在敌占区的关系采办军工器材、无线电通信材料、医疗卫生用品等;利用孙部的证件(护照)、服装等到国民党后方活动等。彭德怀曾说,党中央评价,国民党军和八路军的统战关系,从全国说孙部是最好的。

1939年底,蒋介石悍然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当时国民党在太行以西,黄河以北有三个军:朱怀冰的九十七军,孙殿英的新五军,庞炳勋的四十军。他们防地毗连,可守望相助。朱怀冰是反共的急先锋,一贯搞磨擦。因此,八路军决定首先对其予以打击。可是,如果朱怀冰受挫,很可能向孙殿英求援,孙殿英若施以援手,庞炳勋可能也会行动,这样就影响到团结抗日的大局。于是,太行军区秘密联系靖任秋,希望他尽量争取孙殿英保持中立。

很快,战斗打响了。朱怀冰果然从防地撤退,意图会合孙殿英部,迫使其援助。其时,朱怀冰的九十七军从孙部驻地姚村东北方过来,又有一队八路军从西北接近。靖任秋判断,八路军想以超越追击的办法,把朱怀冰部堵在姚村之外,避免其与孙殿英部联系。此时的孙殿英进退两难,他既不想得罪蒋介石,也不想破坏同八路军的关系。靖任秋向孙殿英提议让他带着卫队向西山根靠,躲开这个地方,把姚村和附近的部队交给自己来应付这个局面。孙殿英立刻同意。孙殿英离开后,靖任秋命令部队统统进家、关门、上房子,一律不准开枪。与此同时,八路军追击部队在姚村村外截住朱怀冰部,交火中朱怀冰部败下阵来,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事后,靖任秋还把孙殿英扣留朱怀冰的100挺机关枪,送到八路军总部。为酬谢孙殿英的中立,彭德怀答应孙殿英供给其一个师的棉军服、棉花和布料,双方关系进一步巩固。八路军在反共高潮开始后还能够顺利渡过黄河到洛阳活动,靠的就是这层关系掩护。

逃出国民党监狱

虽然朱怀冰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但是靖任秋的举动、孙殿英部与八路军之间的来往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孙殿英也受到责难。随着共产党日益发展壮大,国民党屡屡施加压力,加上欧洲战场盟军失利,孙殿英团结抗日的想法动摇,打算与八路军断绝关系。他对靖任秋的态度日益恶化。

靖任秋很快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艰难,随着孙殿英部的几名“亲共人士”相继离开,他也在思考自己的出路。1941年初,趁着在重庆培训的机会,他悄悄来到红岩村,将近况向周恩来作了汇报,认为自己再回孙殿英处很困难了,希望能够到延安去。周恩来建议他还是要回到孙殿英部队去,坚持下去,准备将来接收这个部队。为了执行任务,也为了不独留家人于危险之中,靖任秋决心冒险回去。

1941年8月的一天,靖任秋突然接到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召见他的命令。虽然明知凶多吉少,他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前往司令部。刚到司令部,他就被扣押了,接着被送进了军法监部监狱。军法官向靖任秋出示了孙殿英给长官司令部的密电,罗列他包括共党嫌疑在内的种种“罪状”。

靖任秋心里明白,孙殿英是想将他置于死地。他抱了必死的决心,甚至拒绝了妻子的探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对于可能的牺牲,处之比较泰然,甚至考虑到把我绑赴刑场时,我应该持什么态度,因此毫不觉得惊慌。”

由于靖任秋对国民党的侦查一向谨慎应对,从未露出过破绽,加上搜查其住所一无所获、对其审讯靖任秋回答得滴水不漏,国民党迟迟不能给他定罪,他暂时逃过一死,但被送往西安,长期监禁,不审不判不放。临行前,有孕在身的妻子彭文带着三个孩子赶去看他,一向追求新思想的彭文第一次让孩子们给靖任秋磕头,为的是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候让孩子们永远记住爸爸。靖任秋强忍眼泪,心中百感交集。

很快,靖任秋被解送到终南山脚的道峪村监狱。这所特务监狱对外保密,监中不准向外通讯,也不准外人看望,只见活人进去,死人抬出。靖任秋入狱时候正是寒冬,凛冽的寒风透过木棍子制成的门呼呼地刮进来,遍地跳蚤爬虫,犯人们连裤子都没有,衣不蔽体,瑟瑟发抖。

极端恶劣的条件并没有打垮靖任秋。“新桂号寒家国破,忧怀同运奋志坚。”这是靖任秋在狱中写下的诗句。他坚持看书,想方设法与监狱看守搞好关系,期待能够绝处逢生,有朝一日走出牢房。

靖任秋了解国民党的弱点。国民党部队历来欠饷,士兵生活困难,军心动摇。监狱看守一般对靖任秋这样的高级军官也抱有同情心。靖任秋决定利用这两点来劝动看守帮助他。另一方面,靖任秋注意到,驻扎在这里的两个排经常私自动用部队进山伐木,谋取私利,如此一来监狱守卫力量薄弱,碉堡无法设岗。这就为越狱增添了胜算。经过缜密思考,靖任秋打定主意,冒死越狱。

靖任秋看准了一个叫陈立朝的年轻看守,见他性格大胆,对部队生活十分不满,便有意与他拉近乎,了解监狱的情况,并做他的工作,动员他说:这个地方真困难,在这里干什么,咱们一同走吧!陈立朝果然同意了。在他的帮助下,经过周密的计划,在1943年5月19日晚上11点被关押了近两年的靖任秋从监狱逃了出来。靖任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坎坷,于1943年7月回到家乡徐州。不久后他又前往山东策动了王道起义。1944年秋,他来到太行山解放区,向华北局负责人邓小平报到,终于胜利归队。

参与策动高树勋起义

靖任秋离开了国民党军队,但仍然依靠着潜伏期间建立的社会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参与策动高树勋新八军起义。

1945年10月,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第三十军、第四十军、新八军共4.5万人,由副司令长高树勋、马法五率领,沿平汉线向晋冀鲁豫解放区进犯。

由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顽强阻击,高树勋、马法五部被迟滞在邯郸、磁县一带,双方伤亡都不小。高树勋本来就对蒋介石无端挑起内战,利用他们这些非嫡系部队做反共先锋,假共产党之手消灭异己的做法反感。早在8月,高树勋就已通过中共地下党员王定南与解放区军队取得联系,言明自己不愿内战。

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国民党军队的争取、瓦解工作。王定南转达了高树勋想同共产党谈判的意愿后,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派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和联络部负责人靖任秋前去谈判。

10月27日,李达、靖任秋来到新八军军部,见到了高树勋。靖任秋给高树勋逐条分析,晓以利害:第一,蒋介石发动内战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第二,蒋介石其实是把这三个军当枪头,若是成功对他有好处,若是失败他也毫发无伤。第三,华北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战中建立起来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八路军的发展已今非昔比,绝不会对来犯的敌人轻易放过,上党战役就是例证。想通过平汉线到平津,绝无可能。同时,他还与高树勋回忆起1933年察北抗战时的合作,鼓励他继续与共产党团结起来,一起反蒋、反内战、反独裁,一起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整整一夜,靖任秋同高树勋反复讲道理,分析形势,请他慎重考虑。高树勋最终下决心起义。10月28日天亮,李达和高树勋告别,返回指挥部汇报情况,靖任秋则留在高部继续协商。

10月30日,高树勋率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火线起义,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高树勋起义使火线上开了一个口子,第三十军和第四十军很快被围歼,平汉战役取得全线胜利。邓小平曾这样评价:“平汉战役应该说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争取了高树勋起义。如果硬斗硬,我们伤亡会很大。”

随后,号召国民党官兵学习高树勋起义的“高树勋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短时间内发生多起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事件,为加速国民党军队的崩溃,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靖任秋还策动了伪东亚同盟自治军军长王天祥在大名起义,旅长莫振明在益都起义,第一一〇师师长廖运周在淮海战场起义。尤其是廖运周的起义,使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蒋介石嫡系部队黄维兵团严重受挫,有力地助攻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新中国成立后,靖任秋历任天津市政府委员、公用局局长,国家交通部党组成员、内河航运总局局长,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工业交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和市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等职,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发光发热。

靖任秋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他经历的险境不计其数,他面对的诱惑数不胜数,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保持着自己的气节,坚强不屈,沉着冷静,赤胆忠心,周旋于国民党高级将领之间,于龙潭虎穴间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来源:《百年潮》2022年第1期)


上一篇:朱德:党性坚强的模范

下一篇:终生酷爱读书的陈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