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史宣传 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

  1934年10月,赣南雩都河畔,无数父老乡亲举着火把,泪别踏上战略转移征途的红军将士……

  1935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中央红军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前线,走出中国革命新局面。

  1937年1月13日,在欢快的锣鼓声和欢呼声中,毛泽东、朱德等率中共中央机关由保安迁驻延安。直到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历经抗日战争洗礼和解放战争风云,延安成为中国的“红都”,成为照耀中国的“红星”。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陇东和宁夏南部,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此时的延安城,破旧不堪,日军飞机有时还要飞临上空强扰。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人们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和阻挠,潮水般地涌来,由此形成“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壮观景象。

  1938年,爱德华率印度援华医疗队赴延安途中,看到崎岖山路上一队队奔向延安的人流时,不禁赞叹道:“奇迹,奇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这个奇迹都被许多人当作一个“谜”。延安究竟是怎样一片神奇的沃土?延安又有着怎样的魔力吸引着八方人物?

  为了解开这个谜,70多年来探询者络绎不绝。1936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带着80多个问号走进保安,在低矮的窑洞中与毛泽东彻夜长谈,让世界知道了《红星照耀中国》;1984年,76岁的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索尔兹伯里怀揣心脏起搏器,历时70余天,终于从江西到达终点延安,梦圆长征路;21世纪,一批批不同肤色的青年男女,身背行囊来到延安,朝拜革命圣地,叩问往昔风雨。

  今天,让我们回望过去,围绕延安这一主题,试着去寻找历史的答案。

  摄影家吴印咸曾回忆道:“我看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美军观察组包瑞德上校说:“许多人,包括我本人,对延安共产党政权基本上持赞赏态度的一个原因是,那里的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外貌是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倾向于赞同的。”

  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政府廉洁、经济发展,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吏治腐败、经济停滞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在延安这一历史题材中,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就是伟大的延安精神,它以延安命名,但不局限于延安。它是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各解放区军民所创造的革命精神的总汇。延安精神如同在黄土高原上点亮的一座灯塔,以此为指引、全国的革命力量从四面八方汇聚,形成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推动着中华民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奔向独立、解放、民主、幸福的彼岸。

  巍巍宝塔山,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滚滚延河水,传承着伟大而不朽的延安精神。

  延安——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