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史宣传 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图1)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撰写《论持久战》


  早在1936年7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就已经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的发展态势,提出了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的方针。全国抗战开始以后,毛泽东又写下了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他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总结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经验,系统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阐明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战争的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的许多特点,基本的特点是,“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第二,根据敌我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战争过程中的发展变化,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他着重分析了争取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和相持阶段中敌我斗争的形势,指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同时,毛泽东还阐明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和作战形式等。


  第三,阐述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动员,离不开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等项政治原则,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但是,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因此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的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


  第四,在论述兵民是胜利之本时,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还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唯武器论”,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不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也就不能有广大的游击战。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陷敌于灭顶之灾,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终的胜利。


  最后,在讲演结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批判了对于抗日战争的各种错误认识,因而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军事理论纲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具体情况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


上一篇:1937年:制定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下一篇:1939年: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