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延安红色地标

延安红色地标

切尾巴战斗遗址,位于吴起县吴起镇刘河湾村村委会后刘河湾村民小组北侧1000米处的寨子梁上。遗址东至石油井场、西依山梁、北为头道川、南为二道川。东西长5000米、南北宽2000米,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

        中央红军进陕甘革命根据地后,为了不使尾追之敌进入根据地,陕甘支队第、第二纵队在吴起镇附近击溃尾的国民党东北军骑兵和马鸿宾的骑兵团 2000 余人,取“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在作战史上创造了步兵追骑兵的奇迹。遗址上的两棵杜梨树是那场战斗的重要见证者,当年

临时指挥所就设在两棵杜梨树下。现在,当地设置护栏对树进保护。树旁有战斗的简介牌与毛泽东雕像。“切尾巴”战遗址已被修建为遗址公园。

 “切尾巴”战役遗址(图1)


历史事件:

 

吴起镇“切尾巴”战斗

 

       吴起镇“切尾巴”战役是中央红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对国民党骑兵进行的反击战斗,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创造了步兵追骑兵的奇迹,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苏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35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为了加强指挥,统一行动,在甘肃哈达铺将红一、三军团和中央直属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支队司令,毛泽东为政治委员。为了迷惑国民党,扬言东进攻取天水。然后于9月23日从哈达铺出发,突破国民党在渭河设置的封锁线,进抵甘肃榜罗镇,决定迅速到陕北根据地同陕北红军会合。中央红军机动灵活,且战且走,于10月5日至7日连续突破甘肃会宁、静宁之间和平凉、固原之间的公路封锁线,歼敌数百人,迅速翻越六盘山,进入靠近陕西的甘肃环县。

       正当中央红军离甘进陕之际,蒋介石电令宁夏马鸿逵:“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兹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与此同时,给东北军军长何柱国、第三十七军军长毛炳文也发去同样的命令。国民党随即调集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一个骑兵团,团长马培清;毛炳文军的第八师师长陶峙岳,第二十四师师长李英;东北军何柱国骑兵军第三师师长郭希鹏,率两个骑兵团,第六师师长白凤翔,率三个骑兵团,这五个骑兵团装备精良,各团均配备一个迫击炮连和一个重机枪连。先后于甘肃省环县河连湾集中,协同尾追红军,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吴起其中六个骑兵团尾追到吴起镇。

       中央红军行军神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10月18进入吴起境内铁边城,夜宿张湾子村。19日下午4时左右毛泽东随一纵队首先抵达陕北苏区吴起镇,随后彭德怀率领二、三纵队也抵达吴起镇附近宿营。毛泽东进入吴起境内就做出了一系列英明决策。为了保护苏区人民不受追敌的侵害,立即部署了“切尾巴”战役,决心将尾追之敌歼灭在苏区以外。为了打好这一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召见地方干部,并做了重要指示。吴起镇周围的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坚决响应党中央的战斗号令,领导游击队和赤卫军,立即准备担架,做好救护准备,选派强有力的干部、战士给中央红军当向导,配合中央红军打好这一仗。国民党军队在河连湾集结后,于10月18日拂晓奉命追击红军,以骑兵为前锋,步兵随后跟进。西北军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马培清骑兵团因熟悉地形,走在最前面。他们日夜兼程,死死盯住红军不放,如甩不掉的“尾巴”一直跟在中央红军的后面。10月18日晚上,马培清骑兵团先行抵达铁边城附近油寺村一带,距中央红军宿营地只有十多里。红军主力为了在吴起镇集结,中央军委决定由中央干部团担任阻击任务。团长陈赓命令肖应棠率学员连三个班48人埋伏在距铁边城东南约十里的王畔子、窨峁子东西两侧山坡上,待机阻歼。

     10月19日晨,夜宿铁边城西川的马培清团,派出一个排,顺头道川向东南侦察前进,在王畔子进入中央红军伏击圈时,肖应棠一声令下,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国民党骑兵措手不及,很快被打散。随即一个连又向红军阵地扑来,顷刻之间又被打散。

      午后,第三十五师骑兵团的一个营在三架飞机和迫击炮以及轻重机枪的掩护下,顺着小沟向红军阵地袭来。红军战士以一当十,激战两小时,将其击退。完成阻击任务后,该连于晚间12时撤离了阵地。第二天,陈赓率干部团在头道川杨庙台、新寨、白屯、弋沟门、榆树台、沙洼子等地一路阻击国民党骑兵,发生战斗八九次。红军干部团以少胜多,牵制了国民党骑兵团行进速度,给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争取了时间,赢得取得“切尾巴”战役胜利的主动权。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按照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的指挥,先后于10月20日晚、21日晨分别进入阵地布防。陕甘支队一纵队驻防于吴起镇及二道川塔儿湾以东,埋伏于二道川与三道川的金汤山上和头道川与二道川的大峁梁上,其中第四大队埋伏在头道川的杨城子左右山坡上,准备截断敌人的退路;二纵队驻防于吴起镇东北乱石头川的梁台、郭沟门一线,埋伏于头道川与乱石头川的山梁上;三纵队驻防于吴起镇东南宁塞川的宗圪堵至彭沟门一线,埋伏于洛河东侧吴起镇的燕窝山梁上。中央红军布下口袋战术,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全歼来犯之敌。10月20日,第三十五师骑兵团顺头道川与二道川之间山梁侦察前进,从侧翼夹击红军干部团。下午准备在二道川刘河湾一线宿营时,遭到红军一纵队的伏击,马培清凭借有利地形,将部队集中在头道川与二道川之间山梁上修筑工事,准备扼守。同时,白凤翔率骑兵团由正面推进。空中有飞机低空侦察,配合作战。白部凭借人多势众,装备精良,顺头道川奔驰而下。黄昏时,第三师一个骑兵团进入红军包围圈。埋伏在杨城子山坡上的红军第一纵队四大队趁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打死打伤400余人缴获战马100余匹。

       10月21日4时半,毛泽东从洛河以西二道川口一个小村子上到平台山(今胜利山),来到设在一棵杜梨树下的临时指挥所,立即召集部分干部开会,再次进行动员,反复强调打好这一仗的重大意义。随后疲劳至极的毛泽东叮咛警卫员:“枪声激烈时不要叫我,枪声零星响时再叫醒我。”整个战斗期间,毛主席响着均匀的鼾声,睡得很香甜。可见毛泽东对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运筹帷幄、胜券在握。7时左右,著名的吴起镇“切尾巴”战役全面打响。一纵队二大队在二道川塔儿湾对国民党第三十五师马培清骑兵团发起攻击,马部大乱,团长马培清随即把兵力撤退到二道川与头道川的山梁上,窥视方向,准备逃跑。逃跑不到十里,又遭到红军一纵队主力的伏击,其警戒连被歼。国民党军的三架飞机在沙洼子和吴起镇等地低空盘旋侦察,投弹轰炸。红军左右两翼配合作战,截住白凤翔第六师的前锋第十七骑兵团,将其全部缴械。接着,第三师一个骑兵团,第六师一个骑兵团被红军击溃。白凤翔率残部向甘肃省环县一带逃命,红军追击50余里。马培清的骑兵团亦被红军在山梁上打得七零八落,随即率残部向甘肃省元城子方向逃窜。在三道川的齐桥又遭埋伏在此的一纵队二大队的伏击,经过激战,歼灭西北军马培清团50余人,缴获战马20余匹。整个战役从7时打响,到12时多结束,全歼国民党东北军第六师第十七骑兵团,击溃第三师一个骑兵团、第六师一个骑兵团和西北军第三十五师直属马培清骑兵团,毙、伤、俘1600余人,缴获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数十门(挺),战马1600余匹,其中驮马800多匹。红二师、四师和三军团在齐桥、李新庄一带阻击了国民党骑兵第三十二师、第三十六师两个骑兵团。至此,红军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宣告国民党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破产。

       吴起镇“切尾巴”战役,从19日开始至21日结束,国民党东、西北军参战约12000多人,被毙、伤、俘2050余人,其中死、伤1000多人,俘虏1000多人。缴获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数十门(挺),战马1720余匹,其中驮马800匹,还有各种枪支、马刀、炊具、食品、电台等。此战,中央红军一纵队一、二、四、五、六大队,二纵队八、十、十三大队八个团和三纵队共约5000人参战,牺牲200余人,其中有军团政治部秘书长李鸣铁、红三军团卫生部政委胡定国、一纵队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二纵队十大队大队长黄珍、军团政治部总务处长方镇钧。这些烈士长眠于胜利山、白沟洼、袁沟和洛河之滨及头道川、二道川等地。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风趣地说:“步兵追骑兵,作战史上创造了个奇迹!”从前沿指挥所回到吴起镇新窑院,毛泽东作《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赞扬彭德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表彰他对敌作战英勇无畏的精神,用电报发给彭德怀。原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收到诗后,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将原诗退还给毛泽东。

       吴起镇“切尾巴”战役胜利后,中央红军各纵队分别于1 0月21日下午和10月22日,与当地干部、游击队、赤卫军及群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联欢会。


延伸阅读:

 

毛泽东指挥“切尾巴”战役成竹在胸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吴起镇,国民党六个骑兵团尾追而来,形势十分危急。中共中央政局常委、陕甘支队政治委员毛泽东连夜主持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反击尾追之敌对策。

       当时,在一些干部战士中,对打还是不打意见不一致。有一部分人不主张打,认为经过长途行军大家都很疲劳,情况又不熟悉,没有把握。等到把敌人收进苏区,了解情况后再打较有把握。还有个别战士说:叫我们两条腿打六条腿(指敌骑兵),怕是开玩笑。毛泽东和许多人主张打。毛泽东说:“一定要在这里打,绝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我们疲劳,敌人也疲劳,疲劳打疲劳。再说,我们的条件比敌人好,我们已经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我们的步兵打敌人的骑兵是有了经验的(指在甘肃境内的青石嘴击溃东北骑兵军何柱国部两个骑兵连),所有我们有把握一定能打胜。”

       10月20日上午,中央军委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毛泽东和各纵队首长具体研究制定作战方案,确定把反击地点选择在吴起镇西北方向的头道川。下午,各纵队召集大队(团)干部落实任务,深入实地观察地形。分三路(头道川一路,三道川一路,正面西南山一路)形成一个包围圈,准备围歼敌人。各大队又分别进行了思想动员。红一军团的一、二、四、五、六大队,红三军团的八、十三大队等共约五千人参战。

       10月21日凌晨四时半,毛泽东等首长跨过洛河,蹬上平台山,穿越大岇梁,步行一小时于五时半到达寨子梁杜梨树下的前沿指挥所。毛泽东指着又酸又麻的杜梨果对随从人员说:“这个很好吃!”在杜梨树下又召开了一纵队干部会议,反复说明打好这一仗的重大意义,强调一定要打胜。会后,他对警卫员说:“现在休息休息,枪声响的激烈时不要叫我,到打冷枪的时候再叫我。”可见毛泽东指挥吴起镇“切尾巴”战役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战斗于早晨7时打响,上午9时结束,10时左右,一纵队十三大队等向西追敌十余里。此役大捷。毛泽东于中午十二时下山返回驻地,他风趣地说:“步兵追骑兵,作战史上创造了个奇迹!”为夸赞彭德怀军事指挥才能,赋《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上一篇:永坪会师旧址

下一篇: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

友情链接